中國創業型軟件公司的美麗傳說
這兩年在中國創業型軟件公司中流傳著很多來自硅谷的美麗傳說,其中被很多軟件公司敬禮膜拜的硅谷的創業神話案例——項目管理"BaseCamp"和企業社交網絡Yammer, 似乎在講述著這樣的一個軟件公司創業成功模式:如果你的軟件產品能受到個人消費者的普遍歡迎,那么它也可以被企業所喜歡。于是乎,在中國這片軟件公司創業激情不亞于美國的地方,不斷地涌現出很多中文版的企業社交"Yammer"、中文版的項目管理"BaseCamp"甚至是中文版的"google 日歷"。
這個成功模式還有一個更吸引人的地方:可以撇開傳統的軟件產品分銷模式了,并且CIO、CEO等許多高管本身也是軟件產品的終端用戶;不必再采取傳統的銷售驅動或市場驅動,可以采取產品驅動從而引發網絡效應的模式,讓有影響力的個體消費者帶動企業內部更多的人去使用該軟件產品。咋一看,這將是最好的產品取勝的時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然而,我們看看真實的企業級軟件市場提出的一些疑慮吧:
僅僅將軟件產品定位為企業社交或團隊協同仍是不夠的
很多個人消費型軟件產品都是以企業社交或團隊協同的定位出現,這類軟件產品都聲稱能給企業提供服務,因為團隊是企業中最小組織單元存在的。但是事實上,無論是實施部署,還是數據架構、信息安全方面,這類產品大都沒有為企業級市場需求做任何設計。
比如說,一個面向企業的軟件產品需要能滿足其新業務流程需求的系統架構擴展性,數據安全性的要求也遠遠大于針對個人消費者的軟件產品,甚至是移動端的商務交互表現也與針對個人商務社交的變現大有不同。
特別是:當員工使用沒有得到允許的個人消費軟件產品或團隊消費的軟件產品來處理工作,那么IT部門甚至整個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數據安全風險,這包括了公司業務數據、工作報告以及創意交流等即時聊天消息。甚至是像qq這樣用戶量大的軟件產品在中國很多大型企業的研發部門都是被禁用的。
該類產品是否能替代傳統的按需定制企業軟件
很多放在云端的項目管理軟件、團隊協同軟件、甚至是任務管理軟件,都具有某些組織共性的辦公習慣,它們就像簡化的web版OA系統,確實使得這類的企業需求向個人消費者方向演變的趨勢。這說明了企業員工對傳統的企業級應用軟件操作不友好的反感,和對最新的移動端或web端企業社交或團隊協同應用展現出越來越樂于改變的態度。
但'社交層'是否能成為企業級應用產品的入口?這個實踐是從企業社交切入還是在企業級應用中做社交或團隊協同的集成?類似這些問題都需要各家軟件公司因市利導。特別是在中國,這類企業社交或團隊協同軟件產品表現出來的需求不應該僅僅是員工間的相互聊天交流,而更多的是針對項目中的任務協同和知識分享。被這類軟件產品抽象出來的幾個實體對象:我(員工)、團隊、項目(或任務)之間的交互和關系,不應該僅僅是滿足交互特點的需求(比如特意模仿微博的表現形式),而應該深入探索這幾個實體對象在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關鍵性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更好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所以目前中國市面上出現的企業社交軟件產品,并不能取代傳統的按需定制企業軟件,雖然實體對象都是那幾個(員工、團隊、項目),但具體要解決的協同需求卻不一樣。
總之,SaaS模式的企業社交或團隊協同軟件產品在中國這個缺乏誠信體制的國度,如離開水的魚兒,沒有很好的市場發展空間。
